09
2024-11
热收缩包装机的日常保养
热收缩包装机作为目前市场上较为先进的包装方法,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很多包装企业的心头好,广泛用于各种小产品的包装,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环保经济的优势更是为其增色不少。面对现代化的全自动热收缩包装机找到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在众多的行业中都有全热收缩包装机的身影,正是这样才更多地意味着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热缩机的日常保养。1、包装机温度为-10℃~50℃,相对湿度85?下,周围空气有腐蚀性气体、粉尘、爆炸危险。2、经常检查包装机各部件是否完好,如真空包装机的真空泵工作正常,真空泵电机没有反转等。3、油茶3D透明薄膜包装机的位置要经常检查。正常油位为油窗的1/2-3/4(不要超过)。真空泵油颜色变黑。这个时候就需要换新油了。通常,每连续工作1至2个月更换一次。4、杂质过滤器需要经常拆卸清洗(一般1-2个月清洗一次,如包装碎屑,会减少清洗时间)。5、连续工作2-3个月后,需要打开后盖30,润滑滑动部件和开关凸点,润滑加热棒的连接操作,视使用情况而定。6、加热条和硅胶条应保持清洁,无异物,以免影响密封质量。7、在加热棒上,加热膜下面的第二层粘合剂起到隔热材料的作用。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以免短路。8、用户准备工作气源和膨胀气源。真空包装机的工作压力设置为0.3MPa比较合适。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要调整太多。9、包装机在安装时务必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在运输过程中不得倾斜或撞击,更不得放下运输。10、工作时通电前先通风。关机时,先关闭电源,再关闭电源。如遇紧急情况,请立即关闭电源。
09
2024-11
自动包装流水线为什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是一款集多种设备功能于一身的包装设备,用这样的一款自动化水平很高的设备就可以完成好几台设备一起工作才能完成的效果。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是包装机械通过科技不断改进后的升级版本,也正是因为其功能强大,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许多大型包装生产很合适的包装机械。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是一种无需操作人员直接参加,各机构能自动完成协调举措,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包装操作的机械,不仅拥有自动化技术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不同而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制造,非常的方便。自动化包装流水线设备适用于各种产品的包装,包装流水线可有钣链流水线、皮带流水线等流水线完成装配。而且该流水线集自动开箱、自动封箱、自动打包等功能于一体,所用到的产品有很多,可以通过这一台设备就能完成产品包装的多个环节,非常的方便而且节省时间,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而这一点正是每个企业都非常需要的,只有提高了生产效率才能在同一时间内比其他的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才能在时间上首先抓住商机,从而拿下更多的订单,让这些订单实现盈利的效果。自动化包装流水线以其高自动化、集成化、灵活性和规模化的流水作业,实现了高效的生产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包装生产企业的喜爱,事实证明,一条自动包装流水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自动化包装流水线的加入为多拉订单打下坚实保障,各个企业将会奋力拼搏,向着做强做大的目标迈进。
09
2024-11
爆款产品鼻氧管组装机
东莞市一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行业需求,经过20个月的研发,帮助行业中的相关企业研发出一款自动化组装设备,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难题,这款鼻氧管组装机经过客户验证,已达到稳定生产状态,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项目的审批,授予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证书。现已获得多家企业订单。
09
2024-11
留置针有回血但送不了软管,怎么解决?
留置针穿刺明明回血很好,但软管却总是送入不畅,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定要重新穿刺吗?案例介绍小A工作不到一年,最近进行留置针穿刺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具体如下: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mm,单手退针芯,软管却怎么也送不进去,回抽,也已无回血。她沮丧地准备拔除留置针时,恰好高年资护士B走过来,只见她试着一边退针,一边让小A帮她轻轻回抽。退到一定位置,回血突然变得顺畅时,她便在这个位置,顺势沿着血管走向,将导管轻轻送入,再回抽,有回血,推注生理盐水,无阻力,再次回抽,依然见回血,完全退出针芯。固定,补液成功。小A事后对B说:"老师,你能具体教教我怎么补救的吗?这中间还有什么诀窍吗?"案例分析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案例,患者血管条件不好,好不容易找到一段血管,走向不是特别清楚,进针明明见回血很好,送软管就是不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1.见回血立即退针芯送软管,这个过程可能是钢针尖端在血管内,而导管尖端不在血管内,导致送软管不畅。2.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mm后退针芯2-3mm,送软管不畅,可能是因为进针角度过大,钢针刺穿了血管后壁,导致留置针不在血管内送软管也不畅。经验总结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呢?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取得其信任和配合。2.血管条件较好的,针芯后退2-3mm,留置针肝素帽连接含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手持留置针导管座,一边缓缓退针,一边让他人在自己退留置针的同时,用5ml注射器轻轻回抽,退到回血通畅的位置时,立即将留置针软管沿血管走向轻轻送入血管,回抽-推注,确定在血管内后,完全退出针芯,固定。3.血管较细且脆的,完全退出针芯,只剩留置针软管,待上述方法退到回血特别畅的地方,将留置针软管沿血管走向轻轻送入血管内。如留置针软管退出太长导致无法送入,可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一点一点地将软管沿血管走向送入。为什么会有补救失败的案例呢?1.类似上述第1种原因导致的送软管不畅,不管怎么退针都不会回抽到回血,注定失败。2.患者循环条件不好,血管不充盈,抑或本来穿刺的就是毛细血管,也有可能导致补救失败。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吗?1.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告知其现在只剩下软管在血管内,不会很疼。若补救成功,可减少因再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如患者或家属不允许,则立即停止操作并拔除留置针。2.一定要沿血管走向轻轻送入,切不可强行送入,如在送软管过程中遇到阻力,立即停止,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3.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极低、血友病等患者,避免采取此办法,避免引起较大血肿。留置针的使用减少了患者因每天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恐惧感,但反复多次的穿刺不成功也同样为患者带来痛苦,且导致其不信任、焦躁等情绪。通过以上补救措施,来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提高其对我们的信任和满意,不失为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
09
2024-11
189家新三板医疗器械公司半年报分析
新三板医疗器械企业半年报概览1.1企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据不完全统计新三板医疗器械相关企业有189家,依据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除4家由于IPO等因素未披露半年报数据,其余185家企业总计实现营业收入65.35亿元,平均营业收入3532.52万元,营收过亿的企业有12家,6000万-1亿之间的企业有19家,营收在3000万-6000万的企业有39家,剩下62.2%的企业收入在3000万以下。新三板医疗器械企业整体营收规模相对偏小,目前行业集中度仍然处于偏低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少量如林华医疗、信鸿医疗、达瑞生物等营收超过1.5亿的规模较大的企业。1.2新三板代表性企业成长性更强我们认为营收在3000万-1亿之间的企业从发展阶段上来说已经突破了业务摸索及尝试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企业,共有58家,业绩表现如下表所示:这58家企业2016年、2017年上半年平均营收达到了4342和5505万元,增速26.78%;净利润分别为611和784万元,增速28.31%。其中营收增速超过100%的有3家,30%-100%的23家,0-30%的有28家,4家营收出现下降;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11家,增速在30%-100%的有18家,0-30%的共有11家,18家出现净利润下滑。总体来看,营收增速超过30%的企业共有26家,占比45%;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29家,占比50%,因此有一半新三板代表性企业成长速度非常快。58家企业中净利润超过1500万的有12家,500万-1500万之间的有24家,0-500万的有14家,亏损的有8家。以此来看,净利润分布在500-1500万的企业最为集中。从这24家企业来看(营收3000万-1亿,净利润500-1500万),2017年平均收入5294万元,增速37%;净利润870万元,增速达到了80%。收入增速超过100%的共有一家,增速30%-100%的共有11家,11家增速在0-30%,只有一家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7家,30%-100%的有6家,6家增速在0-30%之间,5家净利下滑。总体来看,收入增速超过30%的企业占比50%,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企业占比55%,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成长速度较快。这部分企业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三板医疗器械企业的成长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三板医疗器械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整体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从A股和港股及美股市场来看,经不完全统计共有50家医疗器械公司,2017年上半年平均收入7亿元,净利润1亿元,整体体量明显大于新三板公司。从收入分布来看,收入10亿元以上共有8家,30家收入在2-10亿之间,2亿元以下12家。我们认为收入在2-10亿的公司最能代表整个市场的整体水平。30家公司平均收入4.9亿元,增速24%;净利润7349万元,增速12%。其中收入增速30%-100%的10家,占比三分之一,0-30%的14家,6家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11家,占比三分之一左右,0-30%的10家,净利下滑的9家。因此从成长性角度来说,新三板医疗器械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更快,成长性企业占比更高。1.3行业分类在进行半年报分析之前,我们将医疗器械分为15个大类,其中包括IVD、心血管相关器械、骨科、眼科、影像诊断、美容整形、注射穿刺、内窥镜及微创器械、牙科、创伤管理、肾脏、妇科及泌尿外科、康复护理、普外器械及缝线和其他类。IVD作为重点的细分领域,还包括上游原料、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渠道商等。针对上述领域我们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半年报分析。新三板共有66家从事体外诊断业务的企业,64家公司披露了半年报数据。2017年上半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1.9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3432万元,营收平均增长率为27%;净利润为1.69亿元,平均净利润为265万元,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02%。2.1生化诊断领域新三板公司成长性更强新三板及主板、港股公司半年报概况据我们统计,新三板生化诊断公司共有12家,主板共有6家,港股1家。从业务发展规模上来说,新三板12家公司收入超过5000万的有4家,1000-5000万之间的有6家,2家收入小于1000万;净利润超过300万的有5家,0-300万的有3家,亏损的有4家。从2017年半年报数据来看,我们认为营收超过3000万的新三板公司具备一定体量价值,更值得追踪和关注。主要公司包括康美生物、新健康成、普瑞柏、伊普诺康和科方生物。5家公司平均收入5849万元,增速33%;净利润1152万元,增速30%。从业绩增速分布来看,增速超过30%的3家,占比60%,0-30%的2家;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有3家,1家增速0-30%,1家净利下滑,整体体现出很强的成长动力。新三板整体虽然在营收和净利润体量上小于主板公司,但是业绩增速更胜一筹,整体业绩增长速度快于体量更大的主板公司。其中普瑞柏、伊普诺康和康美生物上半年业绩表现最为出众,财务数据如下表所示:点评新三板生化诊断公司成长速度快。综合以上数据来看,新三板生化诊断公司数量较多,尽管从体量上来看,仍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但是从2017年上半年整体业绩表现来看,体现出不错的成长性,新三板公司营收增速超过30%的公司共有6家,占比50%;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有8家,占比75%。高费用推动高速发展。除业绩对比之外,我们针对公司毛利率和费用率进行了详细比对,从结果来看,新三板12家公司毛利率在56%左右,主板港股共7家公司,毛利率在55%左右,相差不大。从销售费用率对比来看,新三板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达到了28.23%,而主板公司则为14.01%。因此,新三板公司整体在学术推广,品牌宣传,渠道拓展及维护等方面投入较多,有利于公司的快速成长。生化试剂行业整体技术壁垒较低,且目前生化诊断市场70%是开放性的系统,也就是说生化分析仪和配套检测试剂并非同一品牌,主要原因在于开放系统往往整体采购成本较低,医院盈利能力增强。从下游客户来看,三甲医院一般会采取封闭系统式采购,而小型医院或基层医院对于价格和成本比较敏感,往往偏好开放式系统。新三板生化诊断公司仍以生化试剂研发、生产为主,部分企业实现了生化仪的自主研发,盈利来源主要依赖于试剂。由于行业壁垒相对较低,因此渠道下沉、推广和品牌宣传较为重要。鉴于新三板公司整体渠道、销售投入较高,因此整体业绩表现亮眼。2.2分子诊断新三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期基因芯片领域特色优势明显新三板及主板、港股公司半年报概况新三板从事分子诊断的公司非常多,共有21家,是新三板公司最为集中的体外诊断的细分领域。据统计计算,2017年上半年平均收入3776万元,去年同期平均为2710万元,增速接近40%。从净利润来看,新三板公司去年平均净利润为-109万,今年为84万,增速177.35%。从体量上来说,我们更为关注净利润500万元以上的公司,共有4家,分别是之江生物、赛乐奇、达瑞生物和百傲科技。四家公司平均收入8688万元,增速18%;净利润1550万元,增速22%。其中3家公司收入增速超过30%,占比75%,1家收入0-30%之间;净利增速超过30%的1家,0-30%的3家。主板从事分子诊断业务的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包括贝瑞基因、达安基因、华大基因、艾德生物等9家公司,香港市场有一家铭源医疗(半年报未披露)。从上半年业绩表现来看,主板公司收入及净利润体量明显大于新三板公司,平均收入4亿元左右,增速11.75%;净利润平均超过6000万,增速达到11.42%。分子诊断行业处于爆发期分子诊断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广泛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遗传病基因、肿瘤等等领域。基因检测领域应用的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2010年国内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2014年达到30亿元,随着无创产筛等领域的市场突破,2015年市场规模接近50亿元,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16%左右,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开拓,行业增速有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25%以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企业的快速成长,因此整个分子诊断领域尤其是新三板公司体现出优质的成长性。新三板基因芯片领域公司优势明显新三板分子诊断领域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500万元以上的有4家企业,分别是之江生物、赛乐奇、达瑞生物和百傲科技,其主营业务和财务表现如下表所示。点评分子诊断行业未来将持续爆发式的增长,新三板公司尽管整体营收及净利润体量较小,但是成长性很强,且涌现了一批有一定的规模的公司。基因芯片领域为新三板公司的特色,以赛乐奇和百傲科技为代表,2017年上半年业绩增速很快,近年来均维持很强的增长动力。基因芯片整个行业在国内处于快速成长期,爆发潜力较大,尽管市场容量还没有PCR和基因测序那么大,但是增长速度很快,近年来快速实现了从科研到临床的跨越,在个体化用药等领域发展空间很大。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目前并未有上市公司重点专注于基因芯片业务,赛乐奇和百傲科技已经在国产基因芯片的赛道上实现了快速发展。尽管目前随着二代测序价格的降低,基因芯片和测序两种技术的应用重叠度越来越高。基因芯片技术在一些领域逐步被二代测序替代,但是芯片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技术较为成熟,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相对测序更加简单、快速,且在快速筛选上有较大优势,未来我们持续看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主板公司整体体量较大,收入及利润平均增速在10%左右,比较稳定。其中艾德生物和华大基因半年报业绩表现还是很好的,在基因测序服务领域主板公司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无创产筛等,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市场统治力较强。未来分子诊断领域发展空间还有很大,持续看好。2.3上游原料国产化趋势明显体外诊断试剂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各类酶、抗原和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等,原料所占试剂成本比例较高,其中酶类体外生化诊断试剂中诊断酶占成本的60%左右。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属于知识密集、多学科综合的产业,研究开发领域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生产领域技术复杂,革新难度大,质量要求严格。过去几年我国体外诊断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原因为诊断试剂对原料纯度、稳定性等要求较高,由于技术工艺的限制,国产原料质量与进口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以从国外采购为主,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国产基础研究水平、工艺水平的逐步提升,国内企业也在逐步向上游产业延伸,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进口替代,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如利德曼、美康生物、科华生物等部分诊断试剂厂家已经实现了向上游的拓展。2.4持续关注免疫诊断、POCT等领域免疫诊断、POCT、第三方医学实验室、IVD渠道商等领域我们均进行了半年报分析统计,从2017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来看,新三板公司整体增速一般,但也存在一些亮点,个别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包括POCT领域的微点生物等。作为IVD领域市场容量较大,增速较快的免疫诊断、POCT领域,我们会持续关注行业的动态发展以及新三板公司的业绩未来表现。美容整形领域医疗器械包括各类激光医疗设备及美容仪器等。新三板共有三家公司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分别为科英激光、奇致激光和亚格光电,2017年上半年业绩总结如下。A股中并无专注于此领域的上市公司,体现出新三板在此领域的特色优势。从2017年三家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来看,整个板块业绩表现十分亮眼,营收平均达到了4619万元,相比于2016年增长率达到了22.23%;从净利润来看,三家公司2016年、2017年上半年平均净利润分别为779万元和1312万元,增长高达68.5%。其中收入增速超过30%的有1家,0-30%的2家;3家公司净利润增速均超过30%,成长性很强。除此之外,整个行业盈利能力较强,毛利率超过50%,净利润率均超过24%,盈利能力很强。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看,三家公司现金流量充沛,经营运转能力很强,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点评医疗美容设备及仪器作为新三板的特色领域,2017年业绩增长强劲。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医疗美容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受益于人们对美容需求的逐步提升和消费支出意愿的不断加强,下游医疗美容服务机构扩张迅速,对医疗美容设备需求大幅提升,市场容量急剧扩张。因此,近年来医疗美容设备公司发展迅速,从17年半年业绩表现来看,总体收入利润规模、盈利能力、现金流等方面均突出行业的优质属性,且奇致激光公司已经进行了辅导备案。整个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看好此板块未来业绩的表现。创伤修复领域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各类医用敷料、生物再生材料等。新三板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很多,共有11家,A股共有3家,港股一家,排队IPO的一家。其中A股南卫股份、港股普华和顺和排队IPO的稳健医疗并未披露半年报,因此统计数据来自于剩下的13家公司。从各个公司2017年半年报业绩表现来看,新三板11家公司业绩分化较为严重。从规模上来说我们更为关注营收在2000万以上的规模化企业的发展及成长,包括四家公司源兴医药、瑞济生物、泰宝医疗和创尔生物,四家公司平均收入4221万元,增速63%;净利润1117万元,增速43%。其中4家公司收入增速均超过30%,3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30%,业绩增长速度极快。而A股两家公司平均收入1.4亿,增速59%;净利润2255万元,增速34%。整个市场创伤修复领域整体成长性较好,目前处于快速爆发的阶段。点评创面修复领域医疗器械总体市场容量较大,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健康护理需求、医疗支出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由于其单品市场空间往往只有几亿元,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渠道的快速拓展、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新产品的不断研发推进尤为关键。新三板代表公司源兴医药、泰宝医疗和瑞济生物2017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都实现了现有产品渠道的快速拓展,市场份额显著提升;除此之外每家公司都有新的产品推进及储备,成长性很强。创面修复领域新三板公司盈利属性与A股冠昊生物和正海生物基本类似,再生材料龙头冠昊生物17年半年收入2亿左右,净利2400万左右,从净利润体量来说,新三板公司差距并不明显,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整体板块业绩分化严重,但亮点突出,优质企业上升速度很快,值得重点关注。我们认为整个创伤修复板块规模化企业快速成长期完全来临。康复护理领域包括各类医用、家用的康复护理、监护设备及仪器。新三板共有18家企业从事此领域的相关业务,A股中典型的公司共3家包括鱼跃医疗、九安医疗和乐心医疗。从整个财务数据来看,新三板公司2017年上半年平均收入3890万元,净利润392万元;A股公司平均收入3.6亿元,净利润1.2亿。新三板上半年收入5000万以上企业6家,1000-5000万10家,1000万以下2家;净利润300万以上的8家,0-300万的有8家,亏损的有2家。从成长性角度而言,新三板收入增速超过30%的企业有6家,9家企业增速在0-30%,3家企业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有11家,3家企业增速在0-30%,4家企业净利润下滑。A股公司收入增速超过30%的2家,0-30%的1家;净利润2家出现了下降且亏损,只有鱼跃医疗实现了24%的增长。从毛利率的角度来说,新三板18家公司平均毛利率达到了44.11%,经营现金净流量-37万元;A股公司平均毛利率则为33.43%,经营现金净流量-520万元。康复护理领域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净利300万以上)共有8家,上半年财务数据如下表所示:这8家公司2016年上半年平均收入4716万元,17年收入5647万元,增速20%;净利润16年平均460万元,17年达到776万元,增速接近70%,其中收入增速超过30%的有3家,0-30%的有4家,1家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有6家,0-30%的1家,1家净利下滑,整体体现出很高的成长性。点评新三板康复护理领域公司众多,整体规模相比于上市公司仍然偏小,处于成长上升期阶段。从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来说,2017年上半年业绩增长较快,收入增速20%,净利润增速达到了70%,企业整体毛利率显著提升,从而带动了净利增幅显著大于收入增长幅度。一方面一些公司将产品延伸至家用,议价能力提升,提升整体毛利率;一方面研发的投入、市场逐步推广带动新产品销售,往往新产品毛利较高因而带动整个公司盈利水平。康复护理领域器械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加速、政策扶持、国民保健意识加强、家庭医疗消费能力的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新三板企业整体发展模式、销售策略比较灵活,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成长,业绩整体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渠道的快速拓展叠加新产品的逐步推广,规模化的公司未来成长前景仍旧光明。医疗器械其他领域还包括心血管类、骨科、眼科、影像诊断、给药、内窥镜及微创器械、牙科、肾脏血透等细分行业。综合分析来看,其中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规模、体量较小的阶段,上市公司占据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新三板企业的特色优势不太明显,整体增速一般。以心血管类领域公司为例,新三板公司共14家,除康泰医学未披露半年报数据外,13家均已披露业绩表现。心脏监护、诊断类医疗设备表现一般,支架领域两家公司业绩表现不错,包括垠艺生物和美中双和,美中双和收入1.35亿元,增速16%,净利润1240万,增速290%;垠艺生物收入超过6000万,增速5%,净利润1143万,增速接近30%,但是与A股乐普医疗和港股公司微创医疗和先健科技相比,体量和增速仍不占优势,强者垄断地位依旧。但从行业的角度来讲,PCI未来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光明,新三板支架业务公司未来仍具有很高的成长动力。眼科作为黄金科室,未来眼科相关器械及设备市场容量仍然会保持稳步提升,尽管整个板块效应不突出,但轶德医疗、新眼光公司业绩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内窥镜及微创器械作为新三板特色业务领域,覆盖6家新三板公司,其中海泰新光业绩表现最为突出。从现在时间节点来看,内窥镜及微创器械行业内优质公司已经实现了快速成长,龙头投资价值凸显。注射穿刺类器械和耗材包括输液器、注射器、静脉留置针以及穿刺类产品。作为消耗类耗材及刚需类的产品,注射穿刺类器械市场容量很大。新三板领域同样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公司,成长速度很快体量较大,包括浙伏医疗、林华医疗和天康医疗等。注射穿刺类器械领域客户黏性较强,品牌口碑较为重要,龙头公司优势会越发明显,未来持续关注本版块业绩表现。
09
2024-11
如何选购电感磁芯伺服粉末成型机
  在市场上的产品类型不仅多,而且还比较杂乱,所以我们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免购买到劣质产品。电感磁芯伺服粉末成型机,顾名思义就是成型机的一种,但是这种成型机与普通的成型机是有所不同的,故而在选购电感磁芯伺服粉末成型机之前最好是先对其进行一定的了解。了解该种成型机的性能特点等,不可被卖家忽悠。当然,货比三家之后在从中选购是最好不过的了,另外就是关于售后服务一定要问清。
09
2024-11
国产医疗器械,向低价说“不”
  “国产产品便宜”已成为大众观念,而质量差、价格低更是国产医疗器械惯有的大众印象代名词。这就造成进口医疗器械约占国内90%市场。其实,国产医疗器械的质量经多年努力有了巨大进步,但大众对其惯有印象仍没有改变。大家知道国产医疗器械在能把质量做好的同时,也可以不便宜。国产医疗器械起初是因质量不好而定价较低,定价低则难有空间提升质量。恶性循环下来,在临床上已经形成的印象是:患者想省钱就用国产的,追求质量就用进口的。同时,国家也鼓励国产医疗产品降价,以让更多患者能治得起病。?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医疗界的标签。其实这是对医疗问题最大的误判,误判的结果是错误应对,头疼医脚,甚至使情况更恶化。在这种误判下,30年中国医改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降价。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问题不是贵一些或便宜一些,如果质量不好,便宜一点又有什么意义?过度扭曲的价值恰恰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很多项目已降低到成本价格以下,甚远低于成本价格,但降价并未带来任何核心问题的解决。  其实价格应由市场决定。反暴利是我国经常提的口号,国际上很多国家提的口号是反垄断,内涵其实一样,只要不垄断就不存在暴利,但这些值得我们思考。专利是有期限的,在专利期内通过保护让发明者获得社会奖励,能鼓励创新。但专利期过后开放竞争,这样社会可达到某种平衡。合理的价格会催生更多的创新。  我国的创新产品近几年大量增长,质量性能均可媲美甚至超越国际品牌产品,将来也要改变国人“国产产品便宜”的观念,国产产品不应是廉价的代名词。在此背景下,医院想要活下来,只能选择薄利多销,像流水生产线一样提高效率,不断追求患者赶快看诊、赶快住院、赶快手术、赶快出院。因为利薄,因为中国的知识不值钱,医院只能以快求活。只好把质量放到次要位置上,甚至是鼓励或变相鼓励用宽之又宽的适应症去安排病人住院、检查和手术。​
09
2024-11
医疗器械:不再以卖得便宜为荣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需求也应多元化。目前的市场需求中,处于低端的是国产产品,处于高端的是进口产品,在国产产品质量有了飞跃的今天,对其发展是很不利的。在国际医疗产品市场,中国产品很难走出去,能挤进低端市场已经很不错了。显然,一味追求低价的方式值得深思。国产医疗器械起初是因质量不好而定价较低,定价低则难有空间提升质量。恶性循环下来,在临床上已经形成的印象是:患者想省钱就用国产的,追求质量就用进口的。同时,国家也鼓励国产医疗产品降价,以让更多患者能治得起病。其实价格应由市场决定。反暴利是我国经常提的口号,国际上很多国家提的口号是反垄断,内涵其实一样,只要不垄断就不存在暴利,但这些值得我们思考。专利是有期限的,在专利期内通过保护让发明者获得社会奖励,能鼓励创新。但专利期过后开放竞争,这样社会可达到某种平衡。合理的价格会催生更多的创新。我国的创新产品近几年大量增长,质量性能均可媲美甚至超越国际品牌产品,将来也要改变国人“国产产品便宜”的观念,国产产品不应是廉价的代名词。医疗价格:一味追求低价格已走进死胡同“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医疗界的标签。其实这是对医疗问题最大的误判,误判的结果是错误应对,头疼医脚,甚至使情况更恶化。在这种误判下,30年中国医改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降价。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问题不是贵一些或便宜一些,如果质量不好,便宜一点又有什么意义?过度扭曲的价值恰恰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很多项目已降低到成本价格以下,甚至远低于成本价格,但降价并未带来任何核心问题的解决。在此背景下,医院想要活下来,只能选择薄利多销,像流水生产线一样提高效率,不断追求患者赶快看诊、赶快住院、赶快手术、赶快出院。因为利薄,因为中国的知识不值钱,医院只能以快求活。只好把质量放到次要位置上,甚至是鼓励或变相鼓励用宽之又宽的适应症去安排病人住院、检查和手术。
09
2024-11
医药行业标准《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用热塑性聚氨酯专用料》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医用输液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6)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路博润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冰、薄晓文、闫戈、李号。应用路博润聚合物的片剂释药机制引言医用热塑性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抗挠曲性,强度高、耐磨损、生物相容性良好,同时聚氨酯材料具有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良好,使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静脉留置针的套管和延长管,输液器的滴斗、滴管、管路等。基于聚氨酯粒料的合成工艺,粒料中可能存在残留的二异氰酸酯类单体。在其加工过程中亦有可能产生该类单体。有文献报道残留单体及其水解产物具有一定毒性。正文内容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用热塑性聚氨酯专用料(TPU)(以下简称聚氨酯专用料)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志、包装和贮存。本标准只适用于组分单一的聚氨酯专用料,不适用于共混聚氨酯专用料(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氨酯/聚甲醛等)及添加其他成分(如显影剂,着色剂、玻璃纤维等)的聚氨酯专用料。应用路博润聚合物的片剂释药机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9-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GB/T1040。1-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总则GB/T2411-2008塑料和硬橡胶使用硬度计测定压痕硬度(邵氏硬度)GB/T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3398。2-2008塑料硬度测试第二部分:洛氏硬度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9352-2008塑料热塑性材料试样的压塑GB/T14233.1-2008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第1部分:化学分析法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GB/T17037。1-1997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3.要求3.1鉴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0402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医用聚氨酯专用料红外图谱应与制造商提供的图谱一致。3.2外观按4.3进行试验,医用聚氨酯专用料为均匀颗粒,无外来杂质。3.3物理性能医用聚氨酯专用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3.4化学性能医用聚氨酯专用料的化学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3.5生物相容性GB/T16886。1对医用聚氨酯专用料进行生物学评价时,评价结果应表明无不可接受的生物学危害。注:GB/T14233.2规定的生物学试验方法应认为是GB/T16886中规定的方法的补充。生物学评价宜基于材料预期制造器械的具体情况和所经受的灭菌过程。4.试验方法4.1试样的制备物理性能的测试采用压塑试片,其制备按GB/T9352-2008的规定。生物学评价也可采用注塑试片,其制备按GB/T17037。1-1997的规定。注:为了使试验结果能代表最终器械的性能,试片制备后可使其经受医疗器械预期的灭菌过程。应用路博润聚合物的片剂释药机制4.2试样的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试样的状态调节按GB/T2918-1998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的条件为2级标准环境(23/50),调节时间至少40h,但不超过96h。4.3外观在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用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观察。4.4物理性能4.4.1硬度对标称硬度小于85D的专用料,取试片按GB/T2411-2008进行试验。硬度计采用邵氏A,施加负荷1.00kg±0。01kg,当A型硬度计的示值大于90时,采用D型硬度计,施加负荷5.00kg±0。01kg。对标称硬度大于100D的专用料,取试片按GB/T3398。2-2008进行试验。试验点不得小于5个。4.4.2断裂拉伸应变按4.1制备试片,试片按4.2规定进行状态调节。取调节的试片,按GB/T528-2009中1型试样制备样片,按GB/T1040。1-2006进行试验,试验速度200mm/min。4.4.3拉伸强度按4.1制备试片,试片按4.2规定进行状态调节。取调节的试片,按GB/T528-2009中1型试样裁取样片,按GB/T1040。1-2006进行试验,试验速度200mm/min。4.4.4100%应变拉伸应力按4.1制备试片,试片按4.2规定进行状态调节。取调节的试片,按GB/T528-2009中1型试样裁取样片,按GB/T1040。1-2006进行试验,试验速度200mm/min。4.4.5撕裂强度按4.1制备试片,试片按4.2规定进行状态调节。取调节的试片,按GB/T529-2008中直角形无缺口试样裁取样片,按GB/T529-2008进行试验,试验速度500mm/min。4.5溶出物化学性能4.5.1供试液制备称取粒料,用符合GB/T6682-2008规定的二级试验用水冲洗干净,按质量(g)与水(mL)比为1:5的比例加水,37℃±1℃条件下,浸提72h,将样品与液体分离,冷却至室温即得。取同批水以同法制备空白对比液。4.5.2还原物质取得4.5.1制备的供试液和对照液,按GB/T14233.1-2008中5.2。2进行试验。4.5.3酸碱度取得4.5.1制备的供试液和对照液,按GB/T14233.1-2008中5.4.1进行试验。4.5.4蒸发残渣取按4.5.1制备的供试液和对照液,按GB/T14233.1-2008中5.5进行试验。4.5.5金属离子取按4.5.1制备的供试液,按GB/T14233.1-2008中5.6。1和/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或相当的方法进行试验。4.5.6紫外吸光度取按4.5.1制备的供试液,按GB/T14233.1-2008中5.7规定在220nm-350nm波长范围内进行试验。5标志医用聚氨酯专用料产品外包装袋上的标志应包括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b)厂商名称或商标;c)型号;d)批号;e)净重。6包装、贮存6。1包装医用聚氨酯专用料应至少采用双层包装,包装应保证在产品运输、贮存时不被污染。6。2贮存医用聚氨酯专用料应贮存在通风、干燥、清洁并保持有良好消防设施的仓库内。贮存时远离热源,并防止阳光直射。
09
2024-11
中国医疗器械售后市场分析
在中国产业信息网2001年到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如下表:我们知道,医疗器械按照最新的分类标准有44个分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器械都需要维修的,比如说很多医用高值或低值的耗材,医用敷料,部分的保健康复类的医疗器械也不需要维修,需要维修的主要是诊疗设备,比如说CT,MR,核医学,超声,心电监护仪,放疗设备等等。那么这些需要维修的医疗设备占所有医疗设备的比例是多少呢?援引广东医谷赖志城先生整理的由EvaluateMedTech发布的《2017年全球医械市场概况以及2022年全球医械市场预测》一文中的数据全球医疗器械占比图如下:从上图看出,心血管科(12%),骨科(9%),整形手术(5%),创面处理(3%),糖尿病相关(3%),一般医用耗材(3%)这些都是以耗材为主,不需要维修售后;对于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我们粗略估算有一半(8%)不需要维修。而在IVD行业比较特殊,通常试剂跟仪器的销售占比约为3:1,因此粗略估算IVD行业中不需要售后服务部分的占10%。上述百分比加起来为53%,即有47%的医疗器械是需要维修售后的。这个估算到底准确度有多高呢?为了验证这个比例,我找到了来自申万投资健康微信公众号的一个数据,说2013年医疗器械进口结构中如下图所示:在2013年进口的医疗器械中,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医疗器械有医用耗材占19%,医用敷料占12%,保健康复类的器械占22%,总和为53%,即需要售后服务的医疗器械占总额的47%。由此可见,这个大概的比例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因此我认为,在所有医疗器械中,大概有50%的医疗器械是需要售后的。根据这个比例,我估算出2006-2018年需要售后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制作成图表如下图所示:计算结果出炉,你意外吗?有了上面的数据,是否就能间接的推算出来中国医疗器械售后服务市场的规模呢?这其中还缺乏一个关键的数据,就是平均来讲,售后服务的费用占医疗器械采购金额的百分比是多少?这个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通常来讲,高端设备或者关键设备(比如说CT,MR)的售后费用占比比较高,而常用且价值低的设备(比如说血糖仪,血压仪之类)售后费用占比就会相当低,因此平均下来到底是多少,可能会跟这家医院医疗设备的构成有关系。在这里我给出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大概的平均数3%,即如果一家医院的所有可维修的医疗器械的资产总和为100块的话,每年的维修费用就是3块钱。有的朋友会问,这个数字靠谱不?怎么得来的?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医疗设备维修成本分析和管理》以及《各类医疗设备维修保养费用现状分析》等相关的文章。接下来我们来试着估算一下2016年的售后服务市场总量,大家需要了解,可以维修的这些医疗器械都是耐用品,通常来讲生命周期都有7-15年,我们取一个平均数,假设所有的医疗器械的寿命都是10年,因此在2016年的时候,2006年卖的机器还在使用,虽然马上要淘汰,但是还要维修,因此在2016年初,整个中国的可维修医疗器械的总量为2006年到2015年历年来销售的可维修医疗器械总量之和,即7283亿元。乘以3%就得出2016年初中国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市场总量为218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2016年到2019年售后服务市场总量如下图:这样看下来到2017年的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市场总量为267亿元人民币。这将近300亿的市场规模到底是算大还是算小呢?我觉得还是挺大的,首先从上面的表格上看,这个市场的规模增长的很快,其次我们现在看的是一年的市场规模,售后服务是很有粘性的,客户一旦购买了服务合同,就可能会持续购买,相信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做为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工程师可以有大把机会大展宏图。
东莞市一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